如何评价乒乓球跨国组合?
首先,恭喜林高远/张安夺得美国奥运积分! 虽然这场比赛林张两人没有使出全力,但能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四局逆转对手,可见林张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之强。在竞技体育中,抗压能力很重要,能在大比分落后的时候稳住心态,反败为胜,才能走得远、站得高。
其次,对林高远和张安的个人能力做个简单分析。 林高远今年才满26岁,处于当打之年或正当壮年。右手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身高177厘米,臂展很长,正反手都很强势,台内控制能力较强(多球训练中,对方回球很短,他能够连续拉冲),中远台对抗也不落下风(尽管大比分是0:2落后,但前两局几乎打成五五开,第三局甚至一度10:8领先)。
女搭档张安只有1995年才开始学球(据说当时她父母为了让张安练乒乓球放弃排球而感到非常内疚),2013年就进入国家队,至今也没到26岁,正处当打之年。右手横板削球打法,身材不高不矮,不算强壮,但灵活性很好,基本功扎实(连丢两局之后,第三局开始反而打出很多高质量的球,让球迷大呼过瘾)。
最后说说林张组合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在于男女搭配、实力强劲。不足在于配合不够,配合再紧密一些,赢的机会就更大了,同时对手也无法抓住两人配合上的漏洞。希望林张组合继续努力,争取在休斯敦世乒赛上再次会师决赛。
运动员在国际重大赛事上跨国组队参赛,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了,中国女排就曾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与泰国女排跨国组队参加过男女混合排球。中国选手也曾与外国选手联袂参加过斯诺克、桌球等项目的比赛。不过与这些项目相比,国球乒乓赛场出现跨国组合,还是令人有些意外。
从竞技体育的特点来说,各国都想在国际大赛中力争取得好名次,自然在排兵布阵上都是选择“知己知彼”,况且,乒坛虽然高手颇多,但能与当今中国乒乓球队一争高下的对手还十分有限,因此,中国乒乓球的跨国组合能否成功,外界也是表示怀疑。
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也坦承“跨国配对”是一个冒险,他透露教练组在挑选跨国搭配时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机:“他们要是在国际赛场上曾经合作过,可能大家相互都比较熟悉,效果会好一些。像像马龙跟帕夫洛维奇在世乒赛男团有过配对。”
他同时也表示,跨国组合想要打好成绩,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的沟通:“双方的沟通是最难的,因为大家语言习惯不一样,在场上说不清楚。我们在配对的时候也特别提醒他们,说你们配对就是一种挑战。”
不过正如刘国梁所说,双方的沟通是最大问题,这或许也是导致中国队两对跨国组合首轮即告失利的原因,因此有媒体就撰文认为,国球的跨国组合是“和平宣言”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有声音认为国球乒乓派出跨国组队,是“穷途末路”。
这样的观点其实有些片面,乒坛“梦之队”在世乒赛上甘冒风险组跨国队,实际上是中国乒乓球人为了使乒乓球运动健康发展所作的探索。
其实,早在8年前,中国乒坛名宿就曾经在国际大赛中组过跨国队。在2005年的多哈亚运会上,中国选手马琳就曾和朝鲜选手金荣勋搭档获得了乒乓球男子双打冠军;同届亚运会的另一枚乒乓球男双金牌,也被中国香港选手高礼泽和外援李佳薇收入囊中,这样的组合,也是中国乒坛首次出现“南北朝鲜组合”和“海峡组合”。
之后的世乒赛上,也有跨国组合的尝试,2009年横滨世乒赛,韩国女乒削球手唐娜搭档中国的王皓,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混双决赛,尽管决赛被队友中国香港组合高礼泽/帖雅娜逆转,但也创造了世乒赛乒坛新纪录。之后的鹿特丹世乒赛,韩国女乒削球手唐娜再次搭档中国选手马龙,止步第二轮。新加坡的李佳薇搭档中国香港的高礼泽拿到第三名,追平两人上届纪录。
这些组合其实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与大赛的金牌相比,更重要的是他们推动了乒乓文化的交流和推广,乒乓球运动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受众。
国球乒乓派出跨国组队的风险,实际上是中国乒乓人为了使乒乓球运动健康发展所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