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胶皮粘性与涩性的区别?
首先,要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粘性:当球拍碰到球(或称击球)时,由于粘性的存在,会吸引球体向球拍靠拢并产生一个向前的运动速度; 涩性:当球拍碰到球(即所谓“摩擦”)时,由于涩性物质分子排列不规则且有一定厚度,使得接触面产生了一定的形变和动能,这些动能以弹性波形式传输到球体(类似弹簧抖动的感受)并在其表面扩散,形成向前运动的合力。
其次,需要了解下乒乓球的主要力量来源: 以横板为例: 当握拳发力击球时,主要的力量来源可分为两类: 这两类力量的获得是通过手腕手指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缩性来实现对球拍的控制,从而进一步通过球拍与球的接触而产生向前的动量。
可以明确下这两种不同性能胶皮的适用范围了: 当击球点较高时(如进攻型球员喜欢用前冲弧圈打法,就是在高点期挥拍出击、前冲击球),因为此时动能尚未充分释放,所以更适合使用黏性较大的胶皮,以便更好地控制出球的弧线(可参考羽毛球的“搓球”技术); 而低球(如削球)则需要较强的摩擦能力,因此可以使用黏性较大的胶皮。
不过到了今天,由于现代器材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海绵的加厚或者减薄,就可以在保持一定黏性的前提下调整胶皮的操控性能;而碳素纤维加入海棉之中,更可以通过调整密度的方式改变击球的力矩(即手腕发力的方向),使原本不具备弧线调节功能的海绵也获得了这一特性(不过由于碳素的抗拉伸能力较好,所以不能像纯木那么自如地调高击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