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侧上和侧下区别?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旋转,另一个是落点。 然后,从原理上来分析,要使球获得旋转,就必须对球施加一个力矩,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力矩必然会得到一个反作用力矩,于是球就有转了(注意我这里用的是“转”,而不用“旋”字,这是因为在一般非专业运动员中,很难让球产生自转);同样道理,如果要使球具有下落速度,必须对球施加重力,于是球就会向地面运动了。 最后,我们来看这两种发球的区别。 在侧上旋发球时,由于球要从右侧向左运动,所以击打球左侧的球拍会带动空气在左侧流动,从而在右侧形成一股涌流(气流在运动时,总是呈螺旋状前进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上下翻动、左右翻动的现象的缘故),这个涌流最终会在球底部形成一个低压区,从而使球有了旋转;同时,由于球底部是向上运动,从而使得球具有了一定的上升力量。 所以,在这种发球时,如果触球瞬间球拍能够稍微抬升一点,并且击打时的用力方向稍微偏斜一点点,那么就可以比较轻松地使球具有侧上旋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发球的步骤,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读者自己多练习,多体会。
而侧下旋则不同,它的产生是靠球拍的下行运动直接产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挥拍基础,很容易受伤。 其实,旋转的发球有很多种,除了上面说的两种之外,还有上旋、下旋、右侧旋、左侧旋等等。这些不同的旋转对于接球者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的,因为接球过程中不好掌握球的落点和发力方向。我们在比赛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发球方式,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的动作而是注重发球质量。 下面给出一个我自己的发球视频链接,可供参考。
侧上旋和侧下旋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如果以面对球台的右手为例,侧上旋是在离身体稍远的位置略向上的撞击来球,侧下旋则是在离身体稍近的位置略向下的撞击来球。
第二:侧上旋的旋转为向右侧上方旋转,侧下旋为向右侧下方旋转。
侧旋球的弧线与同样转速的上旋或下旋球相比,弧线的变化不大,在空中运行时略向右侧偏转。触台后的反弹也比同样转速的上旋或下旋球强烈,落台弹起很高,并向右侧方跳出,球落台后对手无法判断来球是转还是不转,落点也很难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回球出界或者出台,从而为制造下一板弧线球创造有利条件。
所以打侧旋球的线路应以长球为主,并且落点偏向对方的中远台为宜,这样对手在接侧旋球时不容易上手。侧下旋球,由于带有下旋,落台后易下沉,对方不容易用球拍触到球的中下部,也很难加力回击。由于侧旋球的落点在对方右侧,所以当对方反手拉出转到我们正手大角度位置时,我们应该果断用正手击打侧下旋球,这样正手可以更好的控制落点。
侧上旋球,带有上旋,落台后上跳比较厉害,对方如果采用薄摩擦回球的话,落点向右侧方跳出,如果对方用重板击打的话,极易回球出台。由于侧上旋球在空中运行时,球向右侧上方回旋,所以球更容易从对方的反手位打过,落点更靠右。因此当对方拉球到我的中间位置时,应果断用反手击打侧上旋球,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落点去控制对手。
旋转是指击打乒乓球时施加给球的力量与球心之间的关系。如果说通过作用在球心的力使球产生平动的话,那么,所有这些不通过球心的力或其效果都构成了使球产生旋转的力的因素。这种力在物理学中称力矩,而力矩使球产生的旋转运动的效应叫作“角动量”。所以,乒乓球的旋转实质上是力矩的作用使得乒乓球具有了“角动量”的结果。
在通常情况下,施加在球两侧的力往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侧的力在球心相交,合力通过球心,这些力使球产生平动。两侧力的力点到球心距离相等,两者的合力矩为零,使球产生旋转的效应互相抵消。如果用球拍摩擦球,两侧的力不平衡或一侧有力而另一侧没有力,如图1所示,就产生了使球旋转的力矩。
在球拍触球的一刹那间,可以认为球被固定在球心这个固定点上,不产生平动,使球产生旋转的力矩也表现为使球绕着球心这个固定点转动的力矩,它的大小决定了乒乓球旋转的快慢。同时,这个力矩的方向决定了旋转的方向,其规律遵循物理上确定转动刚体转动方向的“右手螺旋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