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德几里德?

宫法宪宫法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 正好前两个月,在《文史哲》杂志上看到了一个论述“中国德意志”的专栏文章(该专栏共三篇)。文中提到,近年来西方汉学界有一种新思潮叫“重新估计中国”,其代表作是牛津大学史学家崔瑞恩(Michael Crump)所著的《重估中华帝国——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方向》。该书认为,与以往将中国视为“专制王朝”或“农耕文明”的欧美视角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族群的国家”,所以应该以“帝国内部关系”和“中央与外围的关系”来重估中华帝国。

基于这种认识,崔瑞恩把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中原王朝并列,提出了“多重王朝”的概念,并把它们合称“中华帝国”,试图以此超越“中央帝国”/“天下体系”等传统概念。 当然,这个“多重王朝”概念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即仅限于研究中国史上“内亚边陲”的游牧-农耕边缘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多族群、多元文化并存,又受到外敌入侵,内部动荡不安,所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殊的内在发展逻辑,往往不是中原王朝能简单比的。但问题是,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虽然是汉人正统之外的中国领土,却并不处于汉民族的直接统治之下;而汉人南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虽然属于中国王朝,但地域狭小,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实力有限,往往被视作汉人之耻。从传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眼光来看,这些边缘地区既无“华夏”之正宗地位,也不符合“中国”的地理和文化特征,自然就被排除了。

至于汉人南下后在南方建立的那些微弱政权,如荆南、后蜀、江南东、西两路等处,由于国祚短促,也往往不被正史所载,更谈不上什么“盛世”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汉唐盛世”不如说成“汉唐中原王朝的复兴”或许更为贴切。那么,“中国德意志”岂不是也成了一句空话? 还好,作者接着提到了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指出这两次运动虽都带有“全盘否定传统”(即“反传统的保守主义”)的色彩,但至少在理念上是向“现代性”迈进的积极努力,因此也可以看成是对“汉唐雄风”的一种回应。只不过,这种回应是在汉人受尽羞辱之后,不得不背靠着大清朝末年和民国的破烂旗杆做出的挣扎而已,实在是有些窝囊。

赵芙蓉赵芙蓉优质答主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题主提的问题有语病啊。 德语的“德”在中文里的拼音是de,而汉语中的“德”字对应的德语发音是der/dé.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德语中动词“喝”(trinken)的中型形态为trinke。

这个单词的发音是[train(ʒ)e]。把其中的“r”换成字母e就变成了trinke;反之如果把德语的“德”字的拼音变成“te”就能得到一个跟汉语一样的汉字“德”“徳”了!这就是德语和汉语之间最有趣的联系之一——用两个读音去换另一个读音,就像英语用a-e-i-o改变读音来拼写法语一样。 但问题来了,怎么知道「德」字到底是哪种语言的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