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现在到底多大?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是王励勤和波尔的,应该比较能说明问题 这场比赛应该是1995年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国 vs德国。第一局双打开始的时候,可以看到乒乓球是标准的38毫米直径。从2000年开始,国际乒联批准采用40毫米直径球,到2004年正式改为当前40.0mm(±0.15mm)。 所以这局双打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新球标准实施之前(2004年以前),球的大小应该是38*36+2=1340.2平方毫米。(不知道新球标准实施之后有无调整) 而到了第二局单打开始的时候,乒乓球已经变成了更大的40毫米。所以单打的球盆应该是1396平方米。比原来足足大了55.77%。而用大球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国队就输了,后来才逐步适应并掌握了用大球的技法。可见大球对中国队的影响之巨。
另外,可以看看这个视频,里面有个细节是许昕在击球的时候,球拍触球瞬间的镜头特写。可以清楚看到,当时许昕使用的是反胶海绵刷大球打法(注意不是反胶海绵擦),这种技术对大球的适应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请见《乒乓球技战术应用与教学研究》作者 刘承云 P127)。
竞技体育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当项目在某个阶段发展的技术规律、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接近极致状态时,规则的改革与变化也就悄然孕育了。
日前,国际乒联宣布,将研究乒乓球大小的问题,正在考虑把直径40毫米乒乓球改为44毫米。同时,还对现有塑料球和传统赛璐珞球的差异展开全面调查。对于这两项潜在的改革,国际乒联将耗资25万美元。对于乒乓球这样的奥运项目而言,数十万美金堪称巨款,而对大球的讨论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但大球究竟何时能面世、是否能获通过,眼下还都是未知数。
从40毫米到44毫米,看似微乎其微的变化,却能够影响到乒乓球的转速,使转速降低。速度、旋转和落点是乒乓球比赛中三个最主要的制胜因素,旋转转速降低,那么落点变化和速度节奏的变化就要进一步增加。因此,如果大球变革通过的话,那么速度慢、旋转少、落点刁的运动员将占到更大优势,而快攻和弧圈打法的球员优势将被弱化。正因如此,大球变革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众多国手的担心,大球将会对习惯速度节奏型打法的国手成绩产生影响――大球将抑制中国乒乓霸权?这种言论一度甚嚣尘上。
然而,如果冷静分析,大球变革将对中国乒球产生巨大冲击的说法并不靠谱,对绝大多数国家运动员的影响也不大。毕竟,目前国际乒坛,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欧洲等国队员,普遍也是在速度和旋转上做文章的,只是欠缺中国队队员的实力。大球转速减慢,落点和节奏的重要性增加,将使他们得到更多与高手周旋乃至取分的机会,因此他们才是大球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对中国队而言,大球可能影响我们的成绩,但绝对称不上“冲击”。
大球变革不会对中国队造成冲击,也不会在短期内通过。国际乒联之所以在去年宣布从11分制复归15分制和塑料球正式服役后,又要推行大球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为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的无奈之举。但大球变革牵扯到的因素太复杂,涉及面之广,很可能根本通不过。而且,一旦大球变革得以通过,对世界高手而言,重新适应和训练是必然的,谁适应得快,谁就能在近期成绩中获益。如果这个规律可以适用,那么中国队以整体实力强大又善于钻研的特点,在大球的适应上将更快更准。因此,目前来看,大球变革只是乒坛又一段风波的开始,对于习惯了规则变革的国手们来说,这种风波不足畏惧,中国乒坛霸主的地位也依旧会得到稳固,“大球制衡国球”纯属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