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么评论中国乒乓球?

巢跃宏巢跃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日本人评价中国人(或者说是华裔)运动员的时候,用词还是比较客气的了 比如说陈玘二单负桃田贤斗这场比赛,日本媒体的评价就是,「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是打出了风格」、「尽管输掉了比赛但是也让人看到了希望」这样的语言来描述陈玘的比赛状态。

而张本智和与马龙的那一场比赛,日本的评价是,「(张本)简直就是一个魔童,面对如此凶狠的对手,马龙也只能苦撑37分钟」、「(张本)简直就是一个无法打倒的对手,即使是大满贯得主马龙,在面对这个家伙时也明显处在下风」……这些形容用词已经算是比较刻薄的了,可以想象如果张本战胜马龙,日媒会怎样狂吹张本。

再来说说对樊振东和王楚钦这两兄弟。 首先说明一点,在日媒的文章里,经常把两大国家队并称,比如说“中国军团”、“华夏英雄”等等,可见两兄弟在日本的影响力。 关于这次世界杯的两兄弟对决,日媒的观点是比较有趣,因为本次对决是在七局之后加赛一局定胜负,所以日媒文章里多次提到“打到第7局”(第七局时王楚钦19-17领先被樊振东追平进入决胜局),还提到“在第5局和第7局的紧要关头,(樊)连续得分扭转了局面”这样类似赛后点评的话,由此可见日媒认为这俩人是打满了9局。 而实际比赛时间是6局半,最后一局双方打到10平才分出胜负。

关于这场比赛的形容词,最高频出现的应该是「苦战」——「这是一场巅峰对决,也是一场苦战」(第六局比赛开始之前)、「(第五局)一直打到14比12才分出胜负,可以说是艰苦的胜利](第四局比赛开始之前) 在日媒的文章里,也能看到一些中文原文的成语,比如“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用来形容这两个巅峰对决,还是挺准确的。

利冠丙利冠丙优质答主

在二战时的日军眼里,中国人都是软弱,懦弱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可当他们看到如梦初醒的中国人在奥运赛场上叱咤风云,特别是在乒乓球桌上战无不胜的时候,这种民族自尊又回来了。因此,日本乒协在2001年开始了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他们派出了专人,通过反复观看中国小选手的比赛录像以及征求历届中国冠军选手的意见,总结出了以下10条:

第1条:中国小选手在学球的萌孩阶段,就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全面并且配比合理,因此在身体发育的阶段,就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高出一头,拥有更加强健的体格。

第2条:在中国学习乒乓球,都是从入门阶段开始,所有参加训练的孩子都从最基本的方法教起,特别是握拍和移动技术,经过中国式选拔训练的孩子,即使日后达不到职业选手的标准,他们也能够做一名合格的教练,这也是中国乒乓球人才辈出的原因。

第3条:中国的小训练队员们从不挑教练,因为教练的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被聘请到少儿训练班当老师,小队员们在每一个教练手里都能学到最有效的东西,经过多为教练的打磨,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这也是中国选手都有拿手好戏的原因。

第4条:在日本对年龄很小的选手不规定训练时间,都是按照个人的爱好来,没有强迫。而在中国,每天都有固定而严格的训练计划,早上晚上都不能马虎,虽然日本的训练时间短,但是中国小选手实际上的训练时间超过日本1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中国人做到了。

第5条:中国的小选手从不看本国球星的比赛,而要选择外国选手的视频反复研究,这样能够掌握对手的技术特点,从而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第6条:中国的小选手一般不会在同一个教练手底下训练,而是经常更换,这样能够从不同的教练手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技术,让对手防不胜防。

第7条:任何项目都忌讳家族式管理,可在中国乒乓球界,这种形式经常出现,父母是教练,孩子是队员的例子太多了,有血缘关系的沟通,使得小运动员能够早日成才。

第8条:中国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勤学苦练”,在训练的初期往往枯燥无味,但是中国的教练和选手能够忍受这种痛苦,长期训练获得技战术方面的提高,从而赢得比赛。

第9条:中国人有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日本所缺乏的,中国选手会经常找比自己实力强的选手打球,这种陪练制度让每个队员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第10条:中国人在训练时不会按照自己喜好选择对手,而是按照教练的计划挑选各种各样的对手,这有利于小选手从小接触各种风格、各种打法的对手,从而在初学阶段就拥有打各种类型选手的能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