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点是中国的几点?
19点是中国北京时间21点。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春分秋分两节气(春分和秋分都分别有365天),全球昼夜平分,各地日出日落时间相差无几;而在其他节令时,各地日出日落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春秋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春分后第一个主气周,秋分后第一个主气周中的第三个星期日),这时不同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差最多可以达到一个小时,而十九点的提出就是基于这个时间差的考虑。 为了便于对时差进行计算,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份的时间长度为十二分钟,每一小时正好两分。这样一来,一个经度上差异的一小时就等同于二十四个节气中包含的两个节气的时间。如果经过了一个小时,那么从这一纬度向西移动下一个经度所需要的时间也恰好是一个小时,同理,向东移动也恰是一个小时,因此可以说,在一小时内,太阳沿经线移动了两次。
这样算起来,当太阳到达某一经度并返回原时间点时,整个宇宙也就前进了四小时。所以,如果把二十四个节气均分为四等份,每一等份对应六个时辰,那么每一个时辰就与两个小时相当,而十九点也就是这个钟头的中点,意味着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天空,并且开始逐步西移。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称为“时”或“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而将一个夜晚划分成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叫做“更”或“更次”,即我们现在所用的“更天”“三更”之类的词语。古书《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人记里数,不用‘十、百、千’之类字,惟用单数,如‘五里有余’,言‘十里之外’。今人则用双数矣。”这里的“五里”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公里”,而“十里”就相当于现在的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