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乒乓球是哪一年开始?
1995年初,日本尼桑株式会社研制成一种名为“聚苯硫醚”的合成纤维。这是一种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它具备耐高温高湿、抗撕裂强度和弹性回复率优良等特点,而且具有特殊的气味,可以用于防虫、除菌。更重要的是用该材料制成的球拍不易老化,能使用寿命长达数年以上而不变形,这为运动员提高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这种新材料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国际乒联先后共有五次修改了比赛用球的直径或重量标准。如第45届世乒赛把竞赛用球改为38°,第47届世乒赛又改回原来的40°;但自1995年始,国际乒联已经陆续有6次修改比赛用球直径和重量的规定,而最后一次改动的幅度最大,新规定将球的重力从原先的30克增至40克。同时,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国际乒联还规定所有的新材料球必须统一生产,并限定色彩、规格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能会探索出更多的功能材料来替代传统的材料,从而推动体育用品的不断革新。
90年代以来,日本、欧洲和中国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夺得过世界团体冠军。乒乓球成为了亚洲和欧洲传统强队的“小鹿”,为了使乒乓球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争夺性,由欧洲运动员与欧洲媒体首先发起,要求改变乒乓球器材及规则。国际乒联先后6次召开世界大会对“乒乓球革命”进行讨论、研究、试验。
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乒乓球项目正式恢复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与此同时,国际乒联正式决定和推行“乒乓球革命”,分别在1996、1998、2000年先后实行了3大技术改革:第一次是将老的赛璐珞球改成由轻子聚合物制成的直径为40毫米的新材料大球(旧的赛璐珞球直径为38毫米),目的是减低旋转和速度,使比赛更具攻击性和更具观赏性,同时提高攻防转换的速度,也使小球少;第二次是将原来的21分制改成新的11分制,目的是适应电视广播的需要:即在规定时间内减少回合数,增加场次,让更多的人看到乒乓球比赛;第三次是将原来的双面贴加胶纸的球拍改为只允许一面贴加胶纸,另在一面涂蜡,目的是限制生胶和长胶的影响(只限制作用于反手),同时使比赛变得简单明朗,增加进攻和杀伤力,减少防守。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单项比赛期间,国际乒联正式将“乒乓球革命”更名为“国际乒乓运动的发展计划”。“乒乓球革命”开始后,各国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器材制作商以及科研、医学专家纷纷投入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追我赶、你超我赶的激烈技术“革命”大潮流。国际乒联为了进一步规范器材和规则,又先后在2000年5月制定并颁布了新规则,即从2000年9月起实行“无遮挡发球”新规则,目的是使发球更透明,使比赛更富有争夺性和攻击性,限制发球旋转,提倡双方相持和上手的相持。使先进打法的先进运动员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限制落后打法和落后运动员。
随着“乒乓革命”的不断纵深发展以及在各国的普及和普及中的提高,推动了“乒乓球革命”不断深化。2000年5月,国际乒联正式决定从2001年9月起将大球直径由40毫米恢复到38毫米。2002年9月,国际乒联正式决定:从当年11月起将大球直径正式改为40.5毫米。新规则和新“大球”将使乒乓球成为一种更加透明、开放而且充满竞争性、表现性和观赏性的国际大球类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