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体育有什么?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9年,这一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争光”,依靠政治力量推动项目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竞技体育表现出非常强的军事色彩和计划经济特征;
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至21世纪初,我国的竞技体育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从而形成了“市场化、国际化、职业化”的进程;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赛事制度,使竞技体育继续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历史阶段的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
第一阶段 重点发展竞技体育的阶段(十四年)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介入体育运动的管理与发展。与此同时,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确定了竞技体育竞赛的基本制度。之后每年举办全运会,并选择部分项目举行联赛或锦标赛。
这个时期的竞技体育运动以“为国争光”为目的,所以选拔运动员的标准首先是成绩,其次才是运动项目的开展程度。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竞技体育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竞技体育的参赛人数有限,除了常年坚持锻炼的人群外,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经过短期训练的“突击队员”,年龄一般为16岁到25岁;
二是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体现“快速激烈”特点的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
三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阶段特征,每个阶段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如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着重发展的举重、摔跤、射击等项目,就与当时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重工业部门对这三个项目贡献较大),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则进入了“奥运周期”,竞技体育大力发展符合奥运比赛要求的“高水平运动员”。
第二阶段 市场化、国际化、职业化的进程(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开始时间虽然还是1980年,但是真正的高速发展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国际体育界的风气转变大有关系。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际社会就开始了对“非奥”运动的探索,诸如棒球、垒球、橄榄球等众多集体项目陆续走上商业化道路,而乒乓球、羽毛球这些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也开始向外拓展,向国外输出教练员 和运动员,并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抢占海内外市场。
这一阶段中国的竞技体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参与的人数之多、项目之齐全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科技攻关、医疗保障等诸多措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三阶段 大体育观的新发展阶段 从本世纪开始,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几年,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群众体育上,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也从“夺取金牌”转变为 “夺取金杯”“夺取双赢”。
国家体育总局更被称之为“两圈办赛单位”,除了完成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申办任务之外还要负责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在此背景下,竞技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备人才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