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能或者几个冠军?

暴文娟暴文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好像有点兜圈子。因为所谓山东鲁能的“鲁”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按传统,应该指的是临漳县西南部的莲花池村。那里出的灵芝草,在明代就被皇宫御膳房采用,说是治虚汗症的良药。可是如今的莲花池出了个鲁能集团后的“鲁”却没有了先天的“灵芝”基因,反而多了些草包气。所以,这一带的人不管是否喜欢足球,也不管是否知道山东鲁能,但提起鲁能足校时却多有贬义。

这一带原先以种地为生。地少人多,农民生存艰难。乡干部突发奇想:种地不如种树,种树不如养种牛的良性循环,大家听听不错,就把13个生产队合在一起办了一个养牛场。为了叫这个养牛场办得与众不同,场部在离奶牛场不远的地方盖起了六层楼,声称是当时鲁中地区最高的大楼。

如今看来,这个“最高”有点吹牛,也许当时当地真是最高。但,当时当地也不一定是鲁中地区最高。如果是山东最高还可考证,说是鲁中恐怕不确切。可这个“中”字是肯定了,看来是吹牛不打草稿。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最高不是倒数第一。倒数第一是在临清。那里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望洪楼。而在这座标高152.50米的高楼上,曾有一位能人智士写了这么一副对联:“七沟八梁十九峪,穷困潦倒走一路;六街三市古运河,望尘莫及哭几番。”

从上联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清贫与落魄;从下联可见当时的心境。

望洪楼成了当地最高的“天文台”,而这里的“中”不是五十四中的“中”,是鲁能足球学校的“中”。

学校占地近6000亩,足有一个小县城那么大。学生上学要走3里地,每天的第一课是晨跑。先环校园跑3圈,随后再跨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田野上。这里号称是“足球训练基地”,“培养足球人才的唯一基地”。

在这个“足校”和“基地”里,没有跑道,没有运动项目。学生的活动就是:每天狂奔3里地,先学马跑再学人跑。至于“训练”也就是每天5点钟起床,吹吹哨子喊喊号子,再就是踢踢正步,打打军拳,跑跑步。至于射击、游泳、篮球等项目全都没有。如果有,应该是“偷着练”。既然“绝对主力”没有技术,再“重点培养”也成不了一匹“赛场黑马”。

10多年下来,鲁能足校没向国家队输送过一名球员。如果实在要算一名,那么,倒数是第一。从建校算起,累计输送到全国12个俱乐部和足球队的球员一共131人,其中在全国职业联赛中亮相的有119人;累计向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输送了31人,其中代表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的赛事的有27人。这些人当中,为山东鲁能征战过中超、甲A的只有3人,他们分别是:郭田雨(门将)、吴雷(边前卫)、王刚(左后卫)。而代表山东队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和世预赛(十强赛)的仅有吴雷一人。

当然,作为足球学校,任务不只是为了参加国家队的足球比赛。“足校”的真正意义在于:为我国的足球运动储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之成为国家的足球运动后备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能足校的成绩不好,但也不坏。因为,他们为全国各地的足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学校。这个“好一点”,指的是比那些不合格和根本不存在的“足校”要好一点。

“一流的学校,培养一流的人才”,这种宣传口号仅仅是口号而已。虽然,中国足球就是“豆腐渣”,但他们也知道豆腐渣的质量。于是,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波“豆腐渣”身上。

至于能出多个俱乐部主力和国家级的国脚,恐怕有点异想天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