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如何走向世界?
先引用一句名言,“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有道理”。 所以要想让乒乓球运动在国际社会普及并享有广泛人群,就必须让这个运动的规则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要让这个项目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进而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 本人是一名业余乒乓球玩家,在近20年的玩球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影响这个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因素: 1、规则不够清晰明了。以中国为例,从5岁到50岁的人群都有,那么在这个年龄区间里的人对乒乓球的理解和对规则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虽然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规则上并没有太大出入,但是认知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再加上国内乒乓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照本宣科居多,很少有教练能真正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从而导致非专业选手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直接影响了这个项目的推广。
2、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不到位。我曾在业余比赛中遇到过用握法错误、发球失误、接发球抢攻来偷袭对手的情况,也曾在业余教学过程中遇到学员因为对技术动作理解的不同而产生争执,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技术动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执教教练员或各区域打球的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理解和执行层面的偏差。如果能有相对权威的组织机构来制定各项技术的规范要求,并在基层不断去落实,那这个项目推广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3、高水准赛事不多。竞技体育讲究水平高低,只要有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就能够吸引很多观众,并且能够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而乒乓球作为国人最早参与度最高且技术水平整体最高的羽毛球相比还是相差较多,导致能够在国际上取得好成绩的中国选手并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世界冠军也就邓亚萍、刘国梁这一批人,这对于项目推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能不断出台政策完善选拔机制,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有更多的参赛机会并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这个项目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中国的乒乓球项目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随着国内在这一项目上实力的逐渐增强,为使我们的运动健儿能与国外运动员进行经常性的比赛和交流,为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1959年起,在国际交往上,从国家体委外部司、乒羽司,到国家队、省市队,采取了积极稳妥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飞跃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50~60年代,中国与国外的交流中,主要以接待国外乒乓球代表团来访为主。曾先后接待了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朝鲜、印尼、英国、波兰、南斯拉夫以及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乒乓球代表团。他们的访问,对于增进中国与各有关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扩大我们乒乓球队伍与国外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参加国际比赛,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随着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迫切要求与中国进行经常性的比赛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从1956年起,逐步派出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去国外访问、讲学、训练和比赛,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传播乒乓球运动技术。从1956年~1965年,国家体委先后派出7批、18人前往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民主德国等国进行访问和讲学。如1956年10月,蔡文治等12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前往民主德国讲学和训练。1958年、1959年,庄锡侯、邱钟惠曾先后前往日本讲学。这不仅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获得更多的国际、国内实践机会与经验,以及为乒乓球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新中国培养了更多的乒乓外交人才。
进入70年代初,中国乒乓球运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有实力在各种国际比赛中争取取得优异成绩,而且有能力到国外去表演和进行对抗性比赛,以进一步加强与国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从而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1971年4月初,我国派出以庄则栋为首的中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名古屋世乒赛期间,庄则栋同美国运动员科恩等进行友好交往,为中美关系的“破冰”打开了通道。世乒赛之后,中国队一行应邀前往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进行了历时41天的访问。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作为“小球转动大球,没有硝烟的外交成功范例,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佳话”(宋庆龄语),它不仅直接促成了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和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加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且也推动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从此,中外互访已完全公开地从各种形式蓬勃开展起来,一改过去只能“暗”不能“明”的作法,并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中国以接待各国和地区的乒乓球代表团来访为主,派出人员为辅;以接待世界乒坛上水平较高的、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为主,以接待一些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一般成员国为辅,以小球推动大球,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美两国《上海公报》的发表和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钻研中国乒乓球运动经验的浪潮。各国和地区对与中国交流的迫切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和训练水平已开始以各种形式向国外扩散和传播。日本等国家把中国乒乓球训练方法和体育科研成果用于本国运动员的训练中,并且还聘请中国教练。因此,中国乒乓球运动,已从80年代以来,开始向以派出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接待为辅的方向转化。1981年,国家体委为适应乒乓球运动的新形势,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对外交流水平,促进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决定在世界乒坛最活跃、我国水平最接近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主要对手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常设教练组和常设运动员训练点,以向有关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传授中国乒乓球的先进技战术和训练方法。从1982年~1988年,先后派出7批37位教练和运动员赴美、日、英、德、匈、意、加拿大、瑞典、法国等国家工作,时间长达9年。中国教练和运动员的赴外执教和训练,促进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