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击球原理理论?
这里用羽毛球做个类比,可能更便于理解。 先给出答案:球拍主要的作用是传递力量(速度、方向和力矩)给羽毛球,而非控制运动轨迹。
1、羽毛球的运动轨迹主要是由空气动力学决定的(翅膀和球头形状);
2、击球时,拍子主要的作用是将手臂、腿部的力量传导到羽毛球上,并不是所谓的“控制”。
3、控制主要是指控制球的方向和运动轨迹,这个主要是由手腕、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来保证的。 但如果希望打出旋球、劈球等具有旋转效果的动作,则需要改变羽毛球的轨迹,此时需要球拍能赋予羽毛球向前的动量(发力正确的情况下,应该是上下摆动而不是前后),以此产生“加转”或“减转”的效果。
4、所以,能否打出旋转球主要取决于力量是否足够大,而能否打出高球取决于重心是否能迅速下降。 如果以击打固体为研究对象,其实很容易解释上述现象,但乒乓球是近似的“流体”(球是软的而且很圆),所以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 以手挥动棍棒攻击目标为例,当把棍棒想象成球拍,把要击打的物体想象成羽毛球时,就可以把上面所有的原理都用上了(注意这里的重力势能都是忽略不计的): 所以只要掌握了这些原理并能在实际比赛中运用出来,就基本可以算是会打球了。
但如果还想要进阶的话,就要学会控制这些参数: 力量(F)、球速(V)、接触时间(T)、初始角度(φi),这些参数决定了每次击球的力量大小和出球节奏。 如果想再进阶一下,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步法来适应不同的来球。 因为羽毛球在飞行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往往很难判断其具体的落点,这也要求球员根据对方的步伐结合场地的大小来决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属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了。不过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触球一刹那的球拍的“有效工作面” 的运行轨迹的方向我们称之为拍型方向;“有效工作面” 与水平面的夹角叫拍型角度。
一、击球的用力
打乒乓球的用力,通常分为引拍退让的引动和前挥击球的主动力两个阶段。
(一)、引拍的引动的用力
引拍的引动的用力主要作用是通过缩短拍与球之间的距离缩短击球的时间,制造出拍型的合理角度和大小合适的来球的撞击点使击球易于控制和发力、借 力,因此,引拍时要控制好拍型角度和拉大与球之间的距离的幅度。我们初学和练习时为了理解和掌握击球动作,常常分解引拍和击球动作来体会和练 习,这时在做引拍时为了使这一动作做得充分,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引拍做得过大拉得很长。而在实际运用中则不应该这样。
(二)、挥拍击球的主动力的用力
击球的主动力的用力时要集中并释放腰腹部的肌肉和上臂肌肉的力量到球上。在发力时注意:首先是蓄力,也就是先通过肩、臂和手腕、手指关节的肌肉适当 协调用力抓紧和收紧拍柄,使球拍呈紧张状态,然后是用力前挥击球。我们用力击球时,要特别注意放松手腕和手指,不要使击球的力量受到阻碍,而要 使击球的“力”能畅顺流出。使手臂尤其是手腕和手指要放松才能击出转球和弧圈球。
二、触球的技术
触球的方法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击球的好坏。在实际中,我们常会见到有的人击球时常常不“吃”球或“吃”球不够深,打出的球力量不够或下网。这是 由于在触球时没有做好以下二个技术要领。
(一)、要以加速度去触球
击球的前臂和手腕及手指应尽量协调放松,随着前臂和手的不断加速带动,同时手腕通过内旋从紧张状态瞬间转为放松,使球拍借助前挥的力和重力以加速的 势头触球。这种加速的触球是击出有力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要做到厚击球(对下旋球则是厚触球)
打乒乓球时,无论是直拍还是横拍,无论攻球、拉弧圈球或削球,都要做到厚击球(对下旋球则是厚触球)。直拍横握击球时,应以拍面近中部厚实的地方触球;直拍直握击球时,应以拍面中右侧厚实的地方触球,而不要以拍面较薄的横拍的上部(稍左或上部靠脸的一方)或直拍的上部触球,这样才能打 出转度好和有力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