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为什么没中国裁判?
个人分析,不一定正确。 首先,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把“中国”和“裁判”划等号了——实际上,我国有1500-2000名足球裁判员,然而能够登上世界大赛决赛阶段比赛舞台的也就2-30人(也就是千分之五左右的概率)。而能够执法世界大赛、奥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的,则更是千分之三都不到的概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足协)没能进军卡塔尔参加世界杯,不能全算作是“中国裁判” 的错。 我们也不能忘了,国际足联制定规则,认定某位裁判是否具有世界级水平,所考察的主要指标不是看其本人在职业赛场上踢球时的表现(那只能说明其作为一名球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否成为一名优秀裁判无关),而是看他任教期间培养出的学员在职业赛场上的成绩。也就是说,能否成为世界级的裁判,很大程度上靠“资源”,而不是靠实力(当然,如果本身作为球员具备相当的实力,并因此得到更多的历练机会,当然是最好的)。
目前,亚洲范围内的顶尖裁判里,除了来自东亚的日本裁判团队外,其他几个小组的裁判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出身”——这不仅是说他们有着相近的风格(比如西亚的几个裁判组就常常被指吹罚偏心),而且说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受到的关注和资源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南美地区的裁判往往来自同一家俱乐部,或者同一个教练组,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能够走上国际裁判岗位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从一群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了——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他们没有辜负自己作为裁判最初的培训。
至于像艾迪·瓦依海姆、李铁这样并没有在国际足坛占到一席之地的国内裁判,只能说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国际裁判的水平。而像杨晨这样的“半道转行”成名的裁判,虽然以业余裁判的身份创下诸多记录,但也确实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的业务能到达国际裁判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讲,本届世界杯没能看到“中国裁判”的身影,并不能算是意外。 只是,我们始终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足球比赛并非仅仅拼的是体能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它比得是毅力——尤其是当双方战平需要加赛的时候,这种“耐力”就显得更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