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协会怎么进入?
以前在篮协工作过,简单聊一聊这个问题。 中国篮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 职业化之前(1954年至1995年)、职业化初期(1996年至2007年)和现如今(2008年至今)。
一.职业化前期 我们先来说说这一时期的CBA联赛,因为这段时期的CBA联赛是一个探索的阶段,所以其制度设计带有浓厚的试点色彩,我们在这里不妨把当时联赛的规则简化一下,然后来探讨一下当时联赛的门票情况——当时各支队伍并不是每天都有比赛(只有周一、三、五),因此观众人数并不能达到周末NBA那种火爆的程度;另外当时的观众以围观为主,购买季票的很少。据我所知,当时北京首钢主场的上座率还算不错,但其他队伍的场馆往往都是大门可咋挤都挤不进去……
在这一阶段,由于俱乐部自身实力有限,再加上联赛整体观赏性差,广告价值低,所以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篮球,而篮协也拿不出钱来资助球队参加国际比赛;同时,运动员的实力也无法保证,像姚明、王世鹏这种兼具身高、弹跳、速度、力量的顶级球员非常少,大多数选手都属于糙哥类型,技术动作单一、投篮能力弱。于是,这时期的中国男篮往往通过增加外援名额的方式来增强实力,比如在世锦赛上派上两名大外的前提下再补充一名强力内线,但在对抗程度上还不如现在的国家队……
不过,尽管那支中国队并不强,但是球迷的热情非常高涨,每个周末在北京的几家体育场人满为患,观看篮冠军的比赛。 二.职业化中期 这个阶段的CBA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首先实行的是球队主客场制并逐步推向常规赛,其次各支球队引进大量外籍教练和球员,提升竞技水平,最后联赛商业运作开始起步,球队知名度不断提高。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杨茂春。他是CBA公司现任总经理,在当时担任着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副主任的重任,可以说他没有辜负局领导给他的任务,成功地让CBA进入了市场,实现了职业化。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奥神队,是他们的坚持让CBA走上了正轨。
随着CBA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赞助合同被签订,球馆上座的比率也不断升高,到马政委执教北京首钢那个赛季,现场观战的人数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篮球第一次拥有了商业性质的广告词——姚明签约耐克后穿的那种篮球鞋开始在市面上销售,各大媒体也开始频繁地报道CBA,球迷热情高涨。
三.职业化后期 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姚明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我国最具统治力的中锋诞生,同时也正好是NBA联盟变革之时,姚明与科比作为当时联盟里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球员,两人之间的对决常常吸引无数球迷的关注。
姚明的上海大鲨鱼队和上海的球迷基础最好,上座率最高,其它如北京的首钢和辽宁的沈阳均不差,其它球队要么场地太小,要么城市知名度不高,观众人数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时期的CBA出现过一次降入NBL的机会,但因为当时NBL的水平和CBA差距太大,所以最终篮协还是通过调节费保住了CBA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