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球队都有老外?
外援政策出现
中超的外援政策出现于90年代中期,在之前,实国内援转会政策的限制基本使职业化的甲A联赛成为各俱乐部的“内战”。到1995年,当时的广州太阳神队正式引进了两名古巴外援,外援政策正式开始引入国内联赛,这在当时国内足坛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到90年代末期随着国内体育市场逐步走向世界,国际资本、海外华人资本开始介入中国足球,外援政策也更为普遍的在国内普及开来。
外援政策产生原因
1、资本的投入
从宏观的经济角度考虑,引进外援政策是资本逐利性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体育领域的一种渗透,当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后,体育将被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投资产业,而这一经营、投资的结果便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质的运动员资源,使运动员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般生产要素。俱乐部通过为运动员支付高薪以及巨额转会费、冠名费等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运动员的招募、挑选等种种经营行为,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外援来增加俱乐部的胜率以及关注度,增加俱乐部的收益。这一过程使体育领域成为投资领域,使运动员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般生产要素,体育市场被纳入资本的运行轨道,从而加强了体育市场与国际体育资本的联系,促进了国际体育市场的形成。
在足球这一领域,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俱乐部为了谋求在日益激烈的足球职业联赛中获得优势,不断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高水平球员资源的争夺。以欧洲顶级豪门俱乐部为例,我们从五大联赛中不难看出,其队员来源已经非常全球化,例如英超豪门利物浦队,由美国的芬威集团所有,队员包括美国、瑞典、法国、巴西、墨西哥、荷兰等世界各地的球员,其收入来源由遍布全世界的赞助商提供,其市场推广已经全球化,并且其球场建设也得到包括中国等国家球迷的积极推动,它的盈利也在向全球化方向扩张等等。通过这一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资本的投入使外援政策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流行,使体育领域进一步成为资本可以投资经营的领域,使体育实现资本化,其运动员来源、赞助商来源、收入来源、推广来源、盈利来源等都趋向全球化。
2、为本土球员提供示范效应
具体来讲,外援政策在提高球队实力同时,也向本国的年轻运动员提供榜样示范,一方面能够促进本国本土运动员的学习,提高本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从而促进整个本国该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能够促进本土运动员的就业等事业发展。如中超的外援政策对于中国本土运动员水平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国内很多年轻运动员向高水平外援运动员学习,自身的训练水平、意识素养等得到非常大地提高。同时国外高水平教练以及运动员的引入也对我国教练员的本土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泰国产的德国籍主教练里克林克在泰国取得成功之后,便带动其他德国教练前往泰国,在当地形成德国风潮。因此,引入有经验的外援能够对本土化的培养与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因素。
外籍教练
作为足球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外籍教练同外援一样成为了各大足球俱乐部的重要财富。在中国本土职业足球联赛刚起步之时,便开始出现外籍教练的身影,如上海申花队的匈牙利籍教练特罗伊达。而到2014年,中国足坛所有中超联赛俱乐部以及中甲联赛俱乐部全部使用外籍教练。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足坛对于洋帅的高度青睐,并且从侧面可以看出本土球员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球员对教练本土化的推动。
在政策出台之时,人们往往担心外援会威胁本国运动员的生存就业机会,对本土就业机会产生威胁,从而对本国运动员的水平进步造成阻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实际上,一方面,外援的引入为本国运动员提供了比肩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推动本国运动员的进步,为本国运动员提供成长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本国运动员通过与外援的良性竞争得到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俱乐部寻找更高等级的外援,因此形成循环,将就业机会与外援的更新换代相结合。
另外,从体育就业机会的特殊性来看,体育就业的本土化不可能通过保护本土运动员的就业水平,而对引入运动员设置限制来保护本土运动员就业来进行。因为从长远来看,体育就业机会具有其特殊性,需要在高水平的对抗中不断寻求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就业保护需要以国际就业和外援为基础,只有不断在激烈的对抗中竞争与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