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下降期多少高度?
现在乒乓球运动处于大球时代,也就是用乒乓球拍而不是球棍打球了。在打法上与以前的打法有了很大的区别。以前主要是依靠扣杀来得分,所以要求球要打到对方场地内才能得分。在大球时代主要靠旋转来控制球的落点和方向,拉球、弧圈球成为了主要的得分手。这样球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打,必须加大进攻的力度和进攻的频率才行。
当然这个加大是有限度的,加大的过多过猛很容易造成自己失位,出现被攻的机会。那这个限度究竟是多少呢?从专业的角度看的话,一个高质量的扣杀或弧圈球大概会造成50~60mm的移动。假设球台的高度是80cm,那么击球点应该在胸腹之间,稍高于桌面就可以。如果击球点过高或者过低都很容易导致失误。
1940年到1951年是下降期,这个时期乒乓球比二战期间有所改进,底板普遍使用了软木做内芯,外面包覆以薄的硬木板(当时称为两合板),胶皮拍问世。这个时期使用的球比战前稍轻稍大,直径38毫米左右,重2.5克左右,由硫化橡胶制成,弹性下降。从第19届奥运会开始,乒乓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这一时期,日本队一跃成为世界强队,在历届世界锦标赛中包揽前两届团体冠军和近10枚单打金牌。这个时期日本队之所以称霸世界乒坛,一是日 本地处气候湿润的岛国,手不干燥,握拍不易打滑,有利于发挥两面拉拱的技术特长。二是日本队充分发挥了新球拍和新球的特点,采用了以转球抢攻为主的“日本式乒乓球”打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日本弧圈球”的原型打法。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式乒乓球”打法定位于“前三板”,即发球、接发球和第三板进攻。在采用生胶和短球拍及近台站位的当时,为了使发球旋转变化更多、接发球和第三板上手更容易,就要求球变得更软更有粘性,因此向国际乒联提出改进球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1953 年出现了发白的新38毫米球,但这一新球仍不能满足日本队的要求,之后又出现了发黄的新38毫米球。这两类新球都比原来的老球软而轻。为了抑制日本队的垄断性发展,后来有些国家对球的质量严格把关,使球的质量逐步得到控制。日本队为了对抗老化的38毫米球,又研制了“三夹板”以及生胶海绵拍和长球拍,同时,站位也开始逐步从近台退到中台,这些技术上的变革又重新赋予了日本弧圈球强大的攻击力,日本打法经久不衰,称雄世界乒坛长达2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