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园如何运营?
201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全民健身设施的意见》(体规字[2016]3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40000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943美元,接近8000美元,处于世界银行划分的初级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身习惯也开始建立。体育作为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载体,将逐渐获得大众青睐。
因此可以预见,在政策利好支持下,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总产值有望突破2万亿元。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未来体育场地的需求将会不断上涨,以体育场为例,据统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每个体育场馆每天只能接待300人次,而一些中小城市甚至不到100人次。即使如此,仍有大量群众无法近距离享受到体育场地服务。 目前各地建设运营的体育公园大都以“无偿使用”或“低收费开放”为主,只有少数地区按市场化运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免费或低廉票价的公益性路线并没有得到群众认可。在北京,除了几个著名的体育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外,大多数体育场馆都面临“门可罗雀”的情况;在上海,曾经人满为患的宝山体育中心如今也陷入困境,每年亏损高达千万元;在武汉,汉阳体育馆从2011年起就停止开放,直到去年才通过重新装修恢复运行…… 公共体育场馆既要重视公益性的职能,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和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健身需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商品属性的体现。否则,再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也无法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市场运作的活力。